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的转型阵痛!
失业君小编 | 文
网络 | 图
一边是1100名员工即将失业,一边是数亿欧元投向无尘室,博世在罗伊特林根工厂的裁员扩产计划,成为德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的残酷缩影。
位于斯图加特以南30公里的罗伊特林根工厂,博世万名员工中的十分之一即将失去工作。7月下旬,这家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宣布,到2029年前将在此裁员1100人,主要涉及控制单元制造和行政管理等部门。工厂控制单元业务因订单锐减、成本高企已失去市场竞争力。
而在同一厂区,博世正加紧扩建5000多平方米的无尘室,目标直指电动车核心部件——碳化硅芯片的生产能力提升。裁员与扩产在同一空间并行推进,折射出这家百年企业艰难转身的现实。
博世的重组计划并非孤立事件。自2023年底以来,这家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在全球计划裁员超过1.4万人。德国本土成为重灾区,到2024年底,博世在德国将减少4400个工作岗位。
罗伊特林根工厂的裁员方案显示,控制单元制造部门是此轮调整的重心。博世高层管理人员Dirk Kress坦言:“欧洲控制单元市场受价格影响大,竞争激烈。尽管裁员艰难,但为确保基地长期发展,这些调整十分必要。”
该工厂的eBike Systems和Sensortec两个部门则幸免于此次裁员。
博世首席执行官Stefan Hartung将人员精简解释为应对经济形势和电动化转型的必要措施。他多次强调,这是为了确保公司结构的灵活性和市场竞争力。
裁员成为跨国零部件企业应对行业寒冬的共同选择。竞争对手李尔2025年第一季度裁减了3600名员工,博格华纳也在收缩电动汽车充电业务规模并整合电池部门。
在传统业务收缩的同时,博世正将资源向高附加值领域倾斜。罗伊特林根工厂的转型方向明确——成为博世半导体战略的核心基地。
到2025年底,该工厂的无尘室面积将扩大超过5000平方米,专注于生产碳化硅芯片。这种芯片被业界视为提升电动车续航能力和充电效率的关键部件。
博世的半导体布局早有预兆。2022年初,该公司宣布投资2.5亿欧元扩建罗伊特林根工厂芯片生产设施。按照规划,到2025年底,该工厂的无尘室面积将从3.5万平方米扩大到4.4万多平方米。
博世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定位颇具野心。公司宣称,自己是“世上唯一使用碳化硅制造功率芯片的汽车供应商”。
这种技术优势在电动车市场竞争中具有战略价值。博世管理委员会成员Markus Heyn曾表示:“我们在系统性地扩大罗伊特林根工厂的半导体生产能力,新的投资不仅会增强我们的竞争力,还会使我们的客户从中受益。”
博世的战略调整发生在异常严峻的外部环境中。美国加征关税政策自5月3日生效,对关键汽车零部件征收25%的关税,给全球化运营的零部件企业带来巨大冲击。
虽然欧美近期达成协议,将针对欧洲进口车的关税从27.5%下调至15%,但这仍比贸易战前的2.5%基准税率高出六倍。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,15%的关税将使德国汽车业每年损失数十亿美元。
博世CEO Stefan Hartung在5月的电话会议中坦言:“在2025年底之前,尚无法准确评估美国新一轮加征关税对业务的影响。”他同时暗示,博世可能进一步推动产品开发的“区域化布局”,以降低贸易壁垒冲击。
与此同时,电动化转型带来的阵痛持续加剧。传统燃油车零部件需求萎缩,而电动化领域的前期高额投资尚未带来足够收益平衡。博世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4%,但对全年预期谨慎,预计销售额仅增长1%至3%。
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,博世的困境折射出整个行业的深度调整。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,跨国零部件企业业绩呈现明显分化。
部分企业通过积极调整实现逆势增长。佛瑞亚合并营业收入达67.02亿欧元,同比增长2.6%;现代摩比斯销售额同比增加6.4%,营业利润大增43.1%。
然而更多企业陷入业绩下滑泥潭。李尔营收同比下降7%,净利润同比大跌26%;博格华纳净营收下降2%,净利润下降26%。
跨国零部件巨头纷纷采取自救措施。面对成本压力,李尔CEO Ray Scott态度强硬:“我们向客户传达的信息非常明确:必须100%覆盖关税。”法雷奥也要求客户预先支付美国新关税的全部费用。
佛瑞亚则采取多重策略应对挑战,包括“减少投资、削减固定成本”,并寻求在2026年底前出售非战略资产。
为支持转型,博世计划发行数十亿欧元规模的债券,这将是其历史上最大规模债券发行之一。资金将用于创新投资与收购计划,特别是对江森自控/日立暖通空调业务的收购。
博世的转型之路面临艰巨挑战。公司重申了2026年达到7%营业利润率的目标,但坦言实现这一目标“将极具挑战”。在传统业务萎缩与新兴领域投入的夹缝中,博世需要平衡短期阵痛与长期竞争力。
罗伊特林根工厂的转型轨迹折射出德国制造业的集体困境。当保时捷因美国关税冲击上半年经营溢利暴跌67%,当大众已损失15亿美元,博世的选择代表了德国汽车工业的痛苦蜕变。
一边裁撤传统业务员工,一边招募半导体工程师;一边缩减欧洲产能,一边扩大亚洲布局。这家零部件巨头在2025年夏天同时启动的裁员与投资计划,将成为观察德国制造业转型的典型样本。
议
网友热议
@路遥LRH(IP粤):
裁员14000人背后是德国汽车供应链的溃败!博世被迫放弃控制单元业务,说明欧洲在电子电气领域已彻底输给亚洲供应商。碳化硅芯片是最后的赌注,但台积电的产能碾压下胜算几何?
@熊妮妮nini(IP川):
电动化本为拯救气候,如今却先摧毁了1100个家庭。当企业用‘绿色转型’美化裁员时,谁来保障工人的‘公正过渡’?
@KatiaMeng(IP沪):
财报暴露残酷现实:Q1销售额增4%但利润停滞,裁员是向资本市场交投名状。发债数十亿收购日立空调业务更迷惑——说好的专注半导体呢?管理层战略摇摆令人担忧。
@向鈤葵的微笑(IP粤):
博世CEO抱怨美国关税时,是否忘了德国车企在中国享受超国民待遇?15%关税只是对等反击。欧洲若真信奉自由贸易,就该先向中国电动车开放市场。
@储慕chumu89(IP京):
博世押注碳化硅芯片是步险棋!罗伊特林根工厂扩产需三年,这期间英飞凌已拿下大众200亿订单,安森美垄断特斯拉供应。等博世产能到位,市场早被瓜分完毕。
@雨潇纳兰(IPHK):
电动车救不了德国制造!博世裁员、大陆裁员、采埃孚裁员...当这些巨头集体断臂求生时,说明整个模式已崩坏。看看特斯拉上海工厂人均产值吧,欧洲高成本结构注定被淘汰
!
最后一条,
转型悲观派……